欢迎光临~米6体育
  咨询电话:029-84512875

米6体育网页版

【回眸老区革命历史·展现吕梁赤色文明】系列报导之三:普通英豪救亡图存美名扬

时间: 2025-03-11 08:07:20 |   作者: 米6体育网页版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景,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简练明快,充溢力气,总让人联想到当年许多兵士在田间地头拓荒屯垦的热烈局势。这种局势,同样在晋绥边区演出。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对峙阶段后,日寇改动侵华战略,对我国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施严酷的“扫荡”和经济封闭。推行方针,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呈现了极端严峻的困难局势。党中心向根据地军民宣布“自己着手,锦衣玉食”的召唤,要求三军各部队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展开出产运动。

  1941年至1942年,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南泥湾大出产运动的精力鼓舞下,发起广阔兵士和大众出产自救,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经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到1945年,晋绥边区公民共交纳公粮1686.35万公斤,其间吕梁675万公斤;晋绥根据地援助中心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务的50%-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了吕梁各县财务总收入的70%,其间1943年上缴中心的经费乃至占到吕梁各县财务总收入的81%。

  轰轰烈烈的大出产运动中,吕梁公民“誓把山头变馒头”,为我国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一同,对在根据地张狂“扫荡”、推行“三光”方针的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奋斗。在吕梁大地上,涌现出一批批普通英豪……

  为了了解吕梁公民展开大出产运动的状况,咱们来到兴县高家村,正好碰到了在家中写作的白刚白叟。白叟81岁,是名退休教师,身体健朗、耳聪目明,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上网。咱们碰头时,他正用电脑把自己数十年来的阅历写成文章。说起大出产运动,白刚白叟有许多线年,晋绥边区第一个农业科研单位——西北农业试验场应运而生。这个试验场就落户在白刚家的宅院里。

  高家村地形开阔,乡民的房子多是石头砌的窑洞,白刚家的宅院是典型的四合窑院。西北农业试验场占了他家西边的三孔窑洞,别离用作办公室兼宿舍、厨房兼宿舍、仓库,还占了南边的一个牛棚。试验场只要六七个人,领导和技术人员三四个,农业工人三四个。他们租种了村里的十来亩水田,开垦了二三十亩荒山地,一边引入适合本地气候的优良种类进行播种,一边也试种边区军民日子必需的南边作物。

  在物资匮乏,农业出产技术落后的时代,兴县本地栽培的棉花品栽培株矮、棉桃小、产值偏低,植株最高的只能过膝,棉桃只要核桃巨细,一株才结十多个。试验场引入的品栽培株都高过腰,棉桃都有鸡蛋大,一株能结二三十个。引入的马牙玉米更让人惊讶,每株能结二三个棒子,每个棒子都有一尺余,玉米粒近两厘米。白刚赞道,一个棒子加点汤或菜,就能给一个人当一顿午饭。

  其时部队兵士穿的服装,都是用当地所产的棉花纺成纱,织成土布制造的,把白棉布染成灰蓝色就需要染料。为处理染料缺少问题,试验场试种蓝草,收成后打碎、发酵制成靛蓝,供被服厂染布用。为扩展纺织业,他们又养蚕、缫丝。他们试种的甘蔗成长旺盛,株高可达2.5米,株干粗,收成后再制成赤糖。他们栽培的西红柿有红的、有黄的,形状有圆的、扁圆的、鸡蛋形的、马形的,大的像拳头,小的像葡萄,吃起来红的偏酸,黄的偏甜。

  “每到甘蔗、西红柿收成的时节,便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节。试验场回收的甘蔗、西红柿一时加工不完,堆在院内,咱们小孩子能够随意拿来吃,惹得邻近的孩子经常进进出出。”回忆起这一段,白刚白叟似乎回到了高兴的童年时代。他说,便是从那时起,兴县的军民开端栽培和食用西红柿。

  每收一种作物,试验场总拿一部分送给中心和晋绥各机关及左邻右舍品味,其他大部分留作种子在边区推行。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里,西北农业试验场对农作物新种类和高产作物的引入、演示和推行,提高了粮食产值,增加了农人收入,对加速边区的经济发展,破坏敌人的封闭,充分部队的军粮,起了很大的效果。白刚说,他们便是普通岗位上的大英豪。

  八路军曾经在兴县蔚汾镇兴业村拓荒种田,展开大出产,村里出了个特等拥军榜样任万生。咱们驱车从县城向北进了山,弯曲弯曲地跋涉了大约10公里,才到了兴业村。村子在一处四面环山的沟里,因为大山隔绝,住的人也不多,村里较为安静,宛如桃花源。不过,山外来客搅动了山村的安静。听到响动,柴犬乱叫起来,乡民们从山坡上的篱笆墙探身出来,问询来此何关。咱们阐明来意,在乡民白补留的带领下去看望任万生的新居。

  到了北面的村口,半山腰有两眼旷费几十年的破窑洞,白补留说那便是任万生的家。咱们穿过齐腰高的蒿草,爬了上去。右边较大的窑洞门窗塌掉了,里边黑黢黢的。左面的窑洞只要一个窄窄的破门,门上是窗格。虽然房子破损不胜,但仍可推想,即使当年是无缺的,任万生的寓居条件也是较为艰苦的。

  白补留本年62岁,他出世那年,任万生现已逝世,“戎行爸爸”的故事,都是他从父辈口里和书上得知的。

  任万生,1886年生于兴业村一个贫穷农人家庭。12岁起,他就给人家当长工,喂猪放羊挣口饭过日子。在树立的新政权下,他从地主那里分到了30石粮食。任万生不忘的恩惠,如亲人般照料八路军伤员,日寇扫荡时,不管自己资产,背伤员进山逃避。战役打响,任万生带救护队跑到前方连到兴业村拓荒种田,任万生停下自己的农活,帮部队号房子、借耕具、安门窗、垒炉灶。开垦荒山,就要刨树根、斩杂草。他跑上山去观察部队新垦的荒地,帮兵士掏根拔草,播种时又手把手地教兵士们播种庄稼。

  夏锄时,7连开拔投入战役,村里只留下十几个兵士守田。苗子现已长得很高了,还没有间苗。草也长满了,但人少地多兵士锄不过来。任万生匆促找了村干部,动员大众自带干粮上山协助部队间苗、锄草,700多垧地悉数锄了一遍。他白日给7连锄了地,晚上月亮下才给自家锄。

  兵士交兵回来,任万生看到兵士既要交兵还要出产,日子艰苦,便把给自己预备的一口棺材卖掉,又从家里添了些钱,买了一头肥猪送给部队。连长说:“你吃糠窝窝,穿破衣裳,咱们不能承受你的猪。”他说:“戎行出产闹得好,贫民个个都翻身,我任万生穿不上不冷,吃不饱不饿。”他软磨硬泡了两天,连长总算赞同收下这头猪。

  村里有一口井,军民共用。为防敌特奸细往井里投毒,连长提出做个井盖,可村里既没木材又没木匠。任万生自动请缨甘当活井盖,夜夜去看护水井,持续了一个多月。看到7连的伙夫很辛苦,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去厨房生火,烧开三大锅水,然后才叫伙夫起床,再去给部队喂牛。

  在任万生的带动下,兴业村及邻近村庄掀起了拥军优属的热潮。他酷爱八路军兵士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咱们,兵士们亲热地称他为“戎行爸爸”。1944年12月,任万生到会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被评为特等“拥军榜样”。1952年病故,终年66岁。

  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叙述的是一位87岁的老兵,数十年里忠实看护埋在村里的一位因打鬼子献身的无名战友。短片里的白叟看护英豪的精力感动了千万我国人。而在实际中,在吕梁兴县,就真实地发生了一则老兵看护老连长墓冢50余年的感人故事。八路军一面大出产,一面反“扫荡”。1943年10月4日至11日发生在兴县县城南部的甄家庄反“扫荡”战役中,八路军对日军进行了围歼战,共歼日军7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拯救失利的体面,10月16日上午,380余名日伪军由岚县的界河口沿河川向西跋涉,在兴县的明通沟至阳会崖一带,遭预伏的晋绥军区间谍团四个连的埋伏。两边激战了40余分钟,毙伤敌150余人,我军伤亡34人,日军再次惨败。此战中,六连连长胡俊源在保护部队撤离时勇敢献身。

  咱们的故事就从胡俊源说起。兴县吕家庄的吕二奴就在胡俊源的连里从戎,在长时间作战的过程中,他们结下了深沉的友谊。胡俊源献身后,吕二奴将连长的遗体抢出战场,步行走了20多里路,硬是把连长的遗体从阳会崖背回了吕家庄家中。阳会崖到吕家庄的直线间隔并不远,但因为两村之间是绵绵的大山,去吕家庄要翻越重山,走过弯曲重复峻峭不平的山路才干抵达。围观的乡民看到这一个八路军的身体上稀有十处刀伤,都是日本人用刺刀刺的。

  吕二奴家里不殷实,就借钱给胡俊源置办了棺材,把连长埋在了自家地里。吕二奴则持续跟从部队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8年,在解放太原时挂彩退伍,他的转业介绍信上写着右下肢、右手受伤,属三等残废武士。吕二奴回到村里过上了农人的日子,他没有找政府要抚恤金,直到1972年,全县给老兵换证普查时,才发现他的武士经历,并补办了《革命残废武士抚恤证》。

  吕二奴不时牵挂着胡俊源连长,年年清明都会带着孩子去给连长上坟。因为自己腿脚不方便,他一向劝诫儿子吕湍则,将来有时机必定要想方法找到胡俊源的家人。1998年前后,吕二奴逝世,逝世前,他告知吕湍则:“要去民政局陈述一下,咱家地里还埋着当年在阳会崖战役中献身的老连长胡俊源,要把他交给政府。”

  吕湍则在为父亲结算伤残抚恤金时,将吕二奴与胡俊源的事报给了兴县民政局。其时招待吕湍则的是一位副局长,被老兵的精力深深地感动。后来这位副局长把这一个故事告知了搭档王波。

  “1943年10月16日阳会崖战役上战场前,为了援助八路军打鬼子,兴县老百姓给兵士们送去了山药蛋,胡俊源边吃边慨叹道:好吃不过山药蛋。惋惜,战役第二天,他就献身了,再也吃不到好吃的山药蛋了。”这一个故事被其时《抗战日报》的记者记下来写成了报导。原兴县民政局副局长王波,是位晋绥史专家,他兼任晋绥解放区勇士陵寝主任18年,长时间寻访晋绥勇士遗骸。他在收拾《抗战日报》时发现了上述报导,被胡俊源勇敢无畏的精力感动,他说,必定要到胡俊源的墓冢前,再给他献上一盆山药蛋。

  2015年,王波与吕梁电视台一同寻觅胡俊源的老家及其后人。他们先跑到阳会崖调查,又去了吕家庄寻访。吕二奴的儿子吕湍则只听父亲说过,老连长家在陕西绥德县的胡家什么村,具体的姓名不清楚。所以,他们来到绥德,挨个排查与“胡家”二字有关和姓胡的村子。王波边寻觅,边发写有自己电话的纸条。大约找了有十六七个村子,但仍然没有成果。

  天快黑了,他们从绥德回来兴县。偶然的是,当天晚上就有人给王波打来电话,对方称是胡俊源的本家亲属。本来,其时王波把纸条留给了一个镇子里的一家轿车修理铺,修理铺的小伙子又将纸条给了当地派出所的所长。这位所长也姓胡,他听老一辈们说过胡俊源的事。有了头绪,王波深感幸亏。第二天,他就与电视台的人再次奔赴绥德。经过这位所长,弄清了胡俊源的老家就在他们初次寻访时仅有没去的胡家圪崂村。

  在绥德县勇士陵寝竖有胡俊源的纪念碑,碑上写着“120师间谍连长,献身在山西”,惋惜没有更具体的信息。不过这基本能确认碑上说的胡俊源,便是吕二奴的老连长。王波与绥德县民政局对接,终究确认了胡俊源的身份、出世等信息。胡俊源的后人只要一个养子,叫胡凤中。几经曲折,王波等人总算在胡家圪崂村见到了胡俊源的后人,他们将吕二奴与胡俊源的故事讲给他听。

  后来,胡凤中到兴县祭拜父亲,他做了一个决议,要先去吕家庄祭拜吕二奴白叟,以感谢他看护父亲墓冢数十年的恩惠。胡凤中托付兴县民政局,将胡俊源的遗骸迁葬至凤凰岭的晋绥解放区勇士陵寝。尔后每年清明,他都会到陵寝的父亲墓前拜祭。

  王波帮胡俊源找到了家园、亲人,了却了自己也是吕二奴的愿望,胡凤中也找到了自己苦寻数十年的父亲。在这跨世纪的数十年时间里,在跨过黄河的吕梁山与陕北山区之间,演出了一场看护、寻访、回家的回肠荡气的故事,传递出一种信仰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