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2-26 12:11:38 | 作者: 行业新闻
自从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钢铁产量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最重要指标。
中国虽然从晚清时期就开始发展钢铁冶炼产业,但是中国工厂的生产技术和产量,一直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但从1956年开始,我国便独立自主发展钢铁产业,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当时全国只有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三十多家钢铁厂,其中部分车间还一直处在停工状态。
当时苏联对中国钢铁工业提供了一定的援助,武钢、包钢等工厂拔地而起,鞍钢、本钢也完成了改扩建,我国的钢铁产量有了明显提升。
不过,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我国的钢铁产量依然存在较大缺口。
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冶金工业部在1956年提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发展理念。
“五中”指的则是选择五个有发展前途的小型钢铁厂,争取通过改扩建,将他们打造成为可以年产30万吨到100万吨钢的中型钢铁厂。
在经过调查研究后,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以及新建的湘潭钢铁厂雀屏中选,成为了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十八小”则是指在十八个没有大型钢铁厂的省份里,每个省建设一个年产量为10万吨到3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
由于这些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钢材缺口,因此他们对十八小的建设方案十分认同,这些小型钢铁厂很快就开始了生产工作。
到了1964年前后,随着中苏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毛主席提出了在中国对工业进行纵深配置的想法。
党人在经过了审慎的分析后,最终将攀枝花定为了下一个大型钢铁厂的所在地。
对于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党中央极其重视,所有相关工作都由把关,最终在1964年12月,正式破土动工。
随着1970年7月1日1000立方米高炉出铁,攀枝花钢铁厂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钢铁厂。
其年产量迅速达到300万吨,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攀枝花钢铁厂之外,在这次纵深发展计划中,还建成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庆钢铁厂、重庆特殊钢厂、昆明钢铁厂、贵阳钢铁厂、遵义铁合金厂、峨眉铁合金厂、乐山轧辊厂和水城钢铁厂,以及西北地区的酒泉钢铁厂,西宁钢铁厂等企业。
截止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钢产量已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长到了可观的3178万吨,炼钢能耗,也有了显著下降。
但当时我们国家生产的钢材种类有限,部分工厂技术也相对落后,这都为我国的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钢铁产业作为工业产业链的基础,也受到了党人的重视。
秉持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理念,冶金工业部决定,将主要资金投入到宝钢的建设当中,这让另外的地方的钢铁厂,必须自力更生。
在缺少资金支持的背景下,各地钢铁企业自然不能像建国时期那样继续增建工厂,扩大规模。
他们必须从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在节省开支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从1984年开始,在冶金工业部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的钢铁厂开始了“挖潜、改造、配套、扩建”四步走计划。
配套指对工厂进行配套建设,有钢无铁就建铁厂,有铁无钢就建钢厂,有钢有铁则配套建设材料厂,让大多数钢铁厂具有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
完成前三步之后,对那些有充足土地和资金资源的省份,冶金工业部也支持他们对现有钢铁厂进行扩建,以提高产能。
到了八十年代末,我国的钢铁产量再攀新高,但与此同时钢铁产业产品品种类型少,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也出现了。
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全国各地的钢铁厂自1987年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改良活动。
一座座大型高炉、转炉和电炉取代了之前的炼钢炉,这不但减少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能耗,更改善了钢材的性能。
针对存在国产缺口的部分特种钢材,各地的钢铁厂也纷纷依据自己特点,认领攻坚任务。
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生产出了许多之前没办法生产的特种钢材,为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至1992年,我国的钢产量提升到了八千多万吨,氧气转炉钢占比上升到60%以上,连铸比(连铸合格坯产量占钢总产量的百分比)由3.5%升到30%,钢材自给率也达到了94.7%。
这标志着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到了与国家发展相匹配的程度,行业的发展重心也从如何增产,逐渐转向怎么样提高质量。
一些小型的钢铁厂开始被大型钢铁厂所并购,这让生产力得以集中,我国的钢铁生产也进入了新局面。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我国的钢铁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中国钢铁公司开始按照国际规则来管理生产,钢材品质衡量准则也和国际接轨。
火热的建设浪潮让钢铁厂看到了机会,他们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持续不断的增加产量,相对单一的产品类型,让钢铁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随着经济提高速度逐步放缓,我国的基建建设也在逐年减少。
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2015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作出实施“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宝钢与武钢联合重组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
2017-2020年,宝武又先后与马钢、重钢、太钢联合重组,产钢规模达到一亿吨以上,变成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
我国钢铁行业投入科研的资金占比,从2015年的0.89%,提升至2019年的1.26%,生产专利数也从1.23万件,上升至1.93万件。
这些科研成果,令我国的钢铁企业具有了生产时速350千米动车轮轴及转向架钢材、超薄不锈钢精密带、高强度热成型汽车板、新能源汽车电机用硅钢等,一大批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从快速地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型,“大而欠强”的钢铁行业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
笔者对于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我国的钢铁行业一定能继续突破技术瓶颈,助力祖国走向富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