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3-21 22:05:48 | 作者: 米6体育百度推荐
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领导下,冀中平原大地,抗日怒涛,风起云涌,在蒸蒸日上的抗日武装中,有这样一支部队,她先是在八路军冀中军区(三纵队)指挥下发展,后归八路军一二〇师建制。这支部队叫做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以下简称“津南自卫军”)。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长期抗日、反顽的激烈残酷斗争中,用自己的枪和智慧,参加了开辟冀中根据地、保卫晋察冀边区和冀鲁豫边区的斗争。这批冀中人民子弟兵,保卫过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参加过驰名中外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又曾直入湘鄂,中原,在解放战争中一直打到新疆,解放新疆。这批冀中人民子弟的鲜血洒在了从我国的华北到西北,从东北到中南的广大国土上。建国后,这支部队原来的同志,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为祖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津南自卫军”是一九三八年八月间,奉冀中军区领导之命,在冀中区的深县城里开始筹建的。这支部队的组建,主要是为了开辟天津以南地区,宣传和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打击日寇;另一个特殊任务是搞统一战线工作。当时,天津以南津浦铁路两侧,有一股股地方武装,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所谓第六路军了。这个部队游动在交河、献县一带,头头是史省三、周朝贵、穆金城、陈连举等。他们自称接受了当时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的委任。是正牌的“中央军”,吹嘘他们受的委任比八路军要早,说什么“先有的六路军,后有的八路军”。他们假抗日,真扰民,成为扩大抗日地区的一大障碍。在当时统一战线形势下,八路军对他们的秽行,不便干预,而“津南人民自卫军”这个番号,却成了争取六路军或搞反摩擦的适当组织。
一九三七年秋后,博野县成立了河北民军,以博野县抗日县长(不久被选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张仲瀚为司令员,博野县委派老员齐健秋为该部政治部主任。这支部队是在原博野县警察局和县保安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当时各团虽有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但下属一、二、三团的团长,都是反动军阀张荫梧的老部下,民军中受党绝对领导的,只有特务营这支二、三百人的队伍。
一九三七年畏敌南逃的张荫梧,反革命阴魂不散,暗地与民军二、三团长勾结起来,企图消灭党领导的这支抗日力量,重掌河北。由于部队成立不久,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和清理。一九三八年五月,民军政治部和特务营在献县一带活动时,在张司令员和齐主任不在的情况下,突然遭到二团张文祥部袭击,特务营被解除武装,政治部人员在宣传科长肖泽西带领下,连夜转移到安平县黄城村冀中军区驻地。河北民军变质了。民军政治部肖泽西、汪砺峰、程化仁各科长和干事程囊文、董东等同志,先后由冀中军区政治部分配工作,齐健秋主任和张仲瀚司令员也被迫离开民军,张带领特务连(连长刘云峰、老党员)二十多人,到深县某村,等待冀中军区命令。
一九三八年七月间,冀中军区移驻任邱县青塔。一天,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员和政治部孙志远主任找齐健秋同志谈话,说明根据冀中敌我斗争形势和革命需要,军区决定成立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张仲瀚为司令员,齐健秋为政治部主任,部队由军区直接领导,物资由军区供应,并交待了津南自卫军任务。同时,命令健秋同志迅速找张仲瀚传达军区决定。还指定,部队初建时可住深县城里,以后往献县、交河一带逐步展开活动。
齐健秋同志接受任务后,迅速到达张仲瀚同志住地。张仲瀚等同志听到军区决定,十分振奋,都表示要在军区领导下,坚决完成组织上交给的重大任务。
在深县县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张仲瀚、齐健秋同志带领一班人马移往县城内,住在南大街路东一个旧银号的大院里,门上挂起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政治部的大牌子。我们还和深县县政府、群众团体以及设在城郊的以冀南行署主任杨秀峰同志兼任院长的抗战学院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动员青壮年,广集人才,发展队伍。
首先建立领导机关,搭起司令部、政治部的架子。政治部找来董振宇担任总务科长,从冀中二分区调来董东担任组织科长兼管宣传工作,接着地方党介绍刘敏担任除奸科长。司令部由一位姓黎的旧军人担任副官处副官长,由“民军”来了王子佑担任供给部长。为扩大队伍,特务连改为警卫营,营长刘云峰;还搭起骑兵连的架子,连长是范连吉,指导员是王庆安。不久,政治部又组织起警卫排,排长郭导。
秋末,鹿钟麟以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头衔,由反动军阀张荫梧(鹿的民政厅长)保驾来到冀中,其实就是要向冀中人民收复丢给日本人的失地。
吕正操司令员也来了,杨秀峰主任也来了。在深县城南开了个露天欢迎大会。会上的队伍,除了抗战学院的人,就是“津南自卫军的指战员了。大家高唱革命歌曲,大呼团结抗日口号,会场极为活跃。无疑、这对摩擦专家顽固派是个有力的震慑。杨秀峰主任致欢迎词,希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鹿钟麟冠冕堂皇地讲蒋介石委任他为河北省主席,来此就任,没带兵来。他大言不惭地说,河北省的老百姓都是他的兵。张荫梧在会上大放厥词,卖起蒋介石那套统一战线的狗皮膏药,说什么“只有鹿主席,没有我民政厅长,只有第二战区游击司令长官(鹿兼的空职头衔),没有我河北民军司令,这就叫统一战线”。
伴随着张荫梧的鼓噪,群众哗然。张仲瀚司令员针对鹿、张的滥言在会上讲了话。他批评了不抵抗政策,赞扬了八路军收复失地的抗日行动,还讲了敌后根据地人民民主民生的大好形势。讲的生动具体,受到与会人员的欢迎,会后,杨秀峰院长邀张荫梧到抗战学院参观。关于什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学院师生和张展开面对面的激烈辩论,有理有据地批驳了张荫梧只讲统一,不讲民主的反动主张,搞得张荫梧语无伦次,极为狼狈。
根据人民军队的军纪,“津南自卫军”处决了有贪污劣行的副官。司令部出了大布告,群众反映很好,认为“津南自卫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
不久,冀中军区派来了郭元猷同志,担任“津南自卫军”副司令员。郭原是东北军人,吕正操司令员的老部下,有军事斗争经验。
一九三九年九月末,遵照冀中军区的意图,“津南自卫军”离开深县,移防献县商家林、臧家桥一带。
这时,抗战学院首批学员毕业了,二十多名同志来“津南自卫军”分配工作,不仅充实了司政机关,也为基层增加了领导骨干。王与之、房万里任政治部科正副科长,王济民任干事,赵光三任宣传科长,李殿刚任敌工科副科长,彭青、黄锦任组织科干事,黄铭任宣传队长。这样,政治部就设有了宣传、组织、除奸、、敌工、总务等六个科,机构趋于健全了。闫化一、付志华、林渊等同志到营任教导员。司令部下设一、二、三、四各科,机构也初具规模了。原博野河北民军参谋长刘兴中转来“津南自卫军”,仍任参谋长。刘兴中同志山东人,旧军人,思想进步,在河北民军时就靠近党组织,对“津南自卫军”的组建训练、战斗组织等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抗战形势的高涨,我党“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的主张深得人心。我们到处写标语,开大会,散传单;同时利用各种关系(张司令员是献县崔尔庄人,系旧社会的望族,与上层和当地社会关系不少),进行抗日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地方关系,发掘搜集到民间许多。为扩兵,设立了一、二、三、四支队,在饶阳、武强、肃宁、交河、献县等许多地方设立扩兵办事处,大量农民和知识分子涌向我们的队伍,经过不长的时间,部队发展到一千多人。
冀中军区对我们是多方关心的,及时发来臂章符号、棉衣、棉被和大量冀中钞票,还供给我部军政用的各种表格。从实践中我们学习着军政工作。
由于部队的迅速扩大,成立了第一团,由副司令员郭元猷兼任团长,王与之为政治处主任。团下设三个营,兰鸿祺、孙磊然(老员)苑进忠(从民来)为营长。骑兵连从四、五匹马,发展到五、六十匹马,人员百十个,枪百十支。政治部警卫排,也有二十多人了。
部队到献县不久,曾委任了一个独立第二旅,这是东光县境内津浦路东的一支地方武装,旅长姓高。这个部队打着抗日的旗号,想找个非八路的靠山。我们“津南自卫军”正适合他们的要求。实际上这个部队到底有多少人马,我们也不太清楚。这是通过张司令员的社会关系拉上线的。给他们个独立旅的番号,目的是拉住他们抗日而不降日,然后再逐步改造整编。另外,有了这样一个部队,也便于我们开展津南工作,使冀中军区与肖华同志领导的渤海军区联系起来,更好地配合作战(后来独立旅划归渤海军区了)。
原来“河北民军”派到平汉路西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的同志们结业后回到冀中,其中一部分留在冀中分配工作,一部分到了“津南自卫军”。付继泽到“津南自卫军”后被派到独立第二旅任参谋长,康伯明任政治部主任。
付继泽、康伯明在独二旅站稳脚后,“津南自卫军决定大力开展津浦路东的工作,加强铁路两侧的联系,拟派一部分人去加速那里的开辟和改造。
约于十二月间的某日晚,由齐健秋主任、刘兴中参谋长率领一部分队伍和政治部大部人员准备到津浦路东工作。是夜伸手不见五指,行至离铁路五里之遥的一个村庄时,忽然村里地主武装向我打起枪炮,经过一番较量,加之我们晓之以理,地主联庄还是被我们制住了,由于时间延误,过路困难,部队决定返回出发前的原住地宿营。
可是到村后,发现我们前脚离村第六路军就进村住了下来,我们遂以夜间演习临时离村为名,请他们转移。对方不但不给房,反而出言不逊,双方交起火来。当场打死六路军一个连长,把他们驱逐出村。为避免意外,我们也离开这个村庄,路上又截获了六路军的轿车和马匹。后来六路军在为被我们打死的连长开追悼会时,张仲瀚司令员还表示了慰问之情,把双方关系又缓和下来。
“津南自卫军”是在战斗中慢慢地发展起来的,当它还在幼小时,就不断积极寻找机会打击日寇和伪军。青县西南的杜林据点,驻的全是伪军,他们烧杀枪掠,群众恨之入骨,通过内线关系,摸清他们的活动规律,决定拔除这个钉子,遂派出一部分队伍,由连长程西带领,夜袭杜林。由于经验不足,计划不周,打了一个晚上,没有攻入据点,拂晓前退出战斗;撤退时,散发了印有“津南自卫军”署名的传单。这一仗虽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对我们这才穿上军装的农民队伍来说,是一次有益的锻炼,重要的是扩大了政治影响,使敌人不敢肆意外出,轻举妄动了。我部活动地区慢慢的变大,越来越靠近津浦铁路。献县的崔尔庄、淮镇,交河县的高川,这些离铁路二、三十里的村庄,成了我们经常的住地。
袭击砖河车站的战斗。砖河车站,在沧县车站以南、泊镇车站以北,驻有日军三十多人,伪军百人。在参谋长刘兴中、营长苑进忠的具体布置下,派连长高方权、李希白等四十六人,身穿便衣,腰插短枪和手榴弹,趁车站集日,从离铁路不远的钱海庄出发,白天出其不意,实行强袭。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乱放枪炮。我共毙伤敌伪十多人,缴获长短枪数支,俘虏伪人员一名(经过教育,撤出战斗时即放回)。这一仗打出了军威,在一向从无战事的这段津浦路上,搞得鬼子昼夜不宁了。
由于我部政治影响的扩大,青年参军更加踊跃,板桥地方握有百十条的乡团,集体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编入一营三连。在这次战斗中,李希白连长、赵树仁排长、尹排长光荣牺牲,高方权等六同志挂花。战后,异常兴奋的群众,把我们英勇牺牲同志的尸体用白布裹好,送来我部,随后,我们召开了追悼大会,扩大了抗日宣传提高了群众抗日必胜的信心。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寇纠集重兵,从津浦、平汉两路出动,对冀中区开始大规模的战役围攻,先后占领了雄县、霸县、安国、博野等县城,冀中形势极为严峻。为粉碎日寇阴谋,八路军总部命令贺龙关向应率一二〇师主力七一五团、七一六团等部到达冀中,成立了以贺龙同志为书记的冀中区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冀中区党政军民工作。同时成立了以贺龙为总指挥、关向应为政委、吕正操为副总指挥的冀中区指挥部。这对激发冀中军民情绪,稳定冀中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为便于一二〇师指挥,更好地培养新的队伍,冀中军区拨出三支部队划归一二〇师领导,“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就是这里面的一支。
“津南自卫军”划归一二〇师指挥,成为名符其实的八路军,是采取了逐步过渡的办法。一九三八年底,先是一二〇师派了四位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到“津南自卫军”工作,他们是梁仁玠,任“津南自卫军”政治部副主任,还有易吉贵、关应成、吴达明。这四位同志不仅仅具备政治工作经验,而且富有战斗经验,他们在我们这支新的部队中起了良师益友的领导骨干作用。不久,部队按正规军建制进行了改编,第一团团长郭元猷,政委易吉贵。吴达明、关应成分任教导员。同时建立起党的组织系统,连队建立党支部,各营设党总支部。
一二〇师首长了解“津南自卫军”这个新组建的部队缺乏军政工作经验,为锻炼这个部队,总是爱护备至,加意培养。一九三九年初,在那战斗频繁的日子,一二〇师主力总是顶在战斗前沿,把我们的部队放在战场的后部,让我们从中学习本领。
一个夜晚,一二〇师政治部甘泗淇主任还特意到“津南自卫军”领导机关,找齐健秋主任谈话,了解部队情况。在一次战斗间隙,张司令员、齐主任到一二〇师师部去见贺龙师长,贺总询问了“津南自卫军”情况,讲了很多话,他特别强调,要把握机会对敌人狠狠地打,给敌人以教训,使其不敢轻举安动,不敢在冀中肆意横行。
从一二〇师活动中,我们也深感自己这个部队确实太嫩,需要学习,需要整顿,需要训练。一九三九年初,一二〇师领导机关决定,“津南自卫军”随一二〇师教导团到平汉路西并由该教导团帮助整训。当时教导团团长彭绍辉,政委洗恒汉,党总支书记李贞和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津南自卫军”过路前,在冀中留下四、五百人的队伍继续扩兵,受一二〇师领导,这个部队番号是“津南自卫军第一支队”,参谋长刘兴中任支队长。岂料,不久刘兴中同志竟饮恨而亡。
作为新兵,我们还需要向老红军学习行军,确实在经过长征的部队带领下行军和过铁路,对我们也是个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春节是在博野县肖家杨村过的,过路时间是在春节之后。“津南自卫军”原籍博野县的人不少,过路又碰上过年,很多人都愿回家看看。这时,我们不但封锁了住地,而且发出命令,一是无论谁人,一律不许回家探亲;二要轻装;三要热水洗脚,穿好最舒适的鞋袜;四是路上禁止大声说话,传达命令要低声细语;五是竭力跟上队伍,走路实在有困难时,要闪在一旁,不要影响后边人员前进,掉队的有收容队收容;再就是除军政首长外,一律不准骑马(当时各科长平时都有马匹),统统步行。这次一夜行程一百几十里的路程,简直都是强行军,大家快步疾行,顺利通过平汉铁路,黎明前进入灵寿山区,胜利抵达目的地。记得一九三八年初,在博野“河北民军”时,我们也曾来回穿过平汉路,但没有这次的教育和印象深刻。
到路西,我部住在灵寿县陈庄以东的谭庄一带,这里离教导团不远,我们曾派人到该团参观学习,该团还派一位姓华的军事教官到我司令部帮助工作。此外,又派过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干事张映吾来我政治部帮助工作。我们还从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毕业生中要来七八个干部,充实了我部的骨干力量。
一九三九年春末,行唐之敌进攻我驻地以东的口头镇,我部梁仁玠副主任率三营副营长杨振海等配合晋察冀军区部队打退了敌人。后来行唐敌人对我实行报复性“扫荡”,我方在刘库池展开阻击战,使敌人毫无所获而返。
一九三九年六月,“津南自卫军”转移到灵寿县的白头山,一二〇师三五九旅的七一九团团直和一营,住灵寿县的南北谭庄。七月份开始了“津南自卫军”和七一九团的合编工作。
七月七日这一天,关向应政委主持了两个部队负责人合编会议。宣布:两部合编后仍称“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张仲瀚任司令员,七一九团团长贺庆积任副司令员,七一九团政委陈文彬任政委,齐健秋为政治部主任,七一九团政治部主任张云善为政治部副主任,“津南自卫军”副司令员郭元猷任参谋长。七一九团参谋长王子良任副参谋长,“津南自卫军”供给部长王子佑职务不变,七一九团卫生处长黄升仁任卫生部长。决定“津南自卫军”成立党的委员会,陈文彬为书记,张仲瀚、贺庆积、齐健秋、张云善为委员。从此冀中军区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就正式成为一二〇师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了
随着领导机构的变化,各营领导成员也有所变动,一团番号取消,部队编为四个建制营:一营长胡政,教导员肖友明;二营长胡定发,教导员习炳林;三营长刘云峰,教导员关应成:特务营长冯光生。特务营辖通讯、警卫、工兵各连。供给部下设运输连。卫生部下设担架连。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部队的军政素质,成立了教导队,队长汤伯年,指导员孙敬斌。
经过合编整训,“津南自卫军拥有二千多人了,加强了领导,改善了装备,提高了素质,战斗力大为增强,成为平汉路两侧一支抗战的劲旅。
一九三九年九月,日寇集中了行唐、灵寿、平山、定县、井陉和石家庄之敌共两千多人,有飞机数架配合,向我晋察冀军区和一二〇师领导机关驻地进犯,敌我双方展开了有名的陈庄战斗。“津南自卫军”在贺总指挥下,在城寨、慈峪一带三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进犯陈庄之敌狼狈逃窜时,我部又担任了截击和追击任务,与敌激战六昼夜,歼敌二百多人,缴获部分武器弹药,圆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陈庄战斗,是抗日战史上有名的战斗,消灭了日军水原混成旅团。“津南自卫军”在这次战斗中,打出了威风,立下了战功,受到师首长和晋察冀军区首长的表彰。
陈庄大战后,部队稍事休整。一九三九年底“津南自卫军”返回冀中区的肃宁、饶阳一带,继续扩军整训。从一九三九年后半年到一九四〇年上半年,“津南自卫军”在冀中的扩兵工作团和扩兵小组,先后送去战士上千名,陆续补充了新的血液。在整训中,还参加了中河间至肃宁段的公路破击战,使该段公路数月不能通车。
一九四〇年初,头子石友三以十军团为名义,在冀南一带制造摩擦,破坏抗战,大肆,极为嚣张,根据中央指示,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率领冀中五个团和“津南自卫军”,配合冀南、冀鲁豫的八路军,在威县、广平、邱县、馆陶一带展开了讨石战役。经过月余激战,石逆一部被歼,一部溃逃河南。我部在这次战役中,斗志昂扬,打得出色,俘敌一部,缴获大量物资马匹。政治委员陈文彬同志在返回冀中途中,遭敌机扫射,不幸牺牲。
一九四〇年四月,盘据威县、广宗等处的日伪千余人向我部进犯,我军在馆陶县西张孟展开英勇抗击,杀敌二、三百名,使日寇大为震惊,在群众中留下极好的印象。由于战斗十分激烈,我一个装备很好、战斗力很强的连队,基本上全部壮烈牺牲。领导机关对我军给了很高评价,并将冀西游击军四百余名指战员调给我部建制。之后,我部返回冀中。
我“津南自卫军”主力南下讨逆时,冯光生率部分队伍到安平博野等地活动,四月底,我部住博野县白塔一带村庄时,被博野、安国、蠡县之敌包围。我军配合冀中三十大队和县游击大队与敌激战后退出战斗,白塔村遭日寇洗劫,杀人如麻,成为有名的“白塔惨案”。
一九四〇年六月,“津南自卫军”奉命到平汉路西的平山县洪子店一带整训。七月间,日寇在空军配合下出发“扫荡”,我军配合友军将敌击退。是年秋,华北八路军对日寇发动了有名的“百团大战”,我部任务是出击正太线,围攻平山县回舍敌人据点。回舍镇是日寇经营数年的老巢。有日寇数百名,伪军千人,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在晋察冀军区特务团的配合下,我部展开攻坚战,连战两昼夜,肉搏数次,攻占敌部分阵地,摧毁敌人一些地堡,吓得敌人龟缩在窝巢,不敢外出一步。我们胜利完成了配合“百团大战”的任务。
一九四〇年十月,“津南自卫军”奉命护送党的七大代表和一二〇师部野战医院过同蒲铁路。任务完成后,到达晋西北,年底渡过黄河,到达陕北米脂、葭县一线,正式划归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建制,取消“津南自卫军”番号,改为七一九团,张仲瀚任团长,曾涤任政委,贺庆积为副团长。
作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的七一九团,是党手中的一把永不卷刃的钢刀,扎天,天有声;戳地,地有坑。到达陕北后,在王震同志指挥下,担负起保卫陕甘,卫戍中央的重任。为粉碎的围困封锁,建设边区,在南泥湾展开了赫赫有名的大生产运动。
一九四四年,三五九旅奉命南下挺进中南,插入中原,在日寇和统治区驰骋二万余里,冲垮了日、伪、顽无数次的堵截、围攻、夹击和追剿,经百余次的血战,于一九四六年返回陕甘宁。后奉命解放大西北,打到新疆,解放新疆。这支部队作为一支模范的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活动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日寇投降后,贺庆积同志从延安带领一部分队伍,这中间还包括原“津南自卫军”的部分同志出关东北,以八路军三五九旅的番号参加了解放我国东北的伟大战争。特别在黑山阻击战中,鏖战五昼夜,顶住了非常大的优势的进攻,完成了预定任务。
津南自卫军”的创建和成长,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她的领导者张仲瀚同志从青年时代起投身革命,是个年青有为、有思想、有头脑、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同志。他善于团结、使用干部,组织纪律性好,一心为党,一心为人民。他领导这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他积极求战,不避战,不莽干;在建设时期,他坚决执行“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团结少数民族”的方针政策,为党为人民立下了历史功绩,深受党的信任和群众的尊敬。他为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生为人敬,死为人思。一九八〇年春,仲瀚同志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津南自卫军”指战员,是冀中人民的优秀子弟。他们在党的领导和老红军的带领下,从战争中学会战争,从建设中又学习建设。这些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部分同志为国捐躯了,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部分幸存者还在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心意,散发着光和热。
这篇史料,是集体创作,是原“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部分老同志的集体回忆录。齐健秋同志和刘敏同志各自写了津南自卫军的系统材料。黄铭同志提供了一九四〇年底之后的情况。这篇史料就是以以上三位同志的材料为基础写成的。另外,董振宇、朱众超、黄元珍等同志也提供了些历史情况。草稿初成后,齐健秋、刘云峰、朱众超、董振宇、黄元珍同志又提了些修整意见。刘敏同志还在北京邀集王子佑、刘俊明、苗如昆、杨德荣同志以及阎化一同志等座谈,经过仔细推敲,反复核对历史事实,对初稿提了许多具体意见,做了多处修补。就我个人来说,主要是作了些文字合成、加工和联系工作。
张仲瀚司令员生前曾酝酿书写“津南自卫军”史,准备病体稍事恢复后即行着手;不幸,病魔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我们现在搞的这个史料,估计不会尽如人意,姑以此作为继承张司令员的遗愿,聊以慰籍吧。
文武双全的张仲瀚将军为新疆兵团的建设和发展 为整个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无法替代的贡献[作揖]